全国两会期间,“富硒功能农业”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。从湖北恩施的“超聚硒植物”到陕西富硒食品品牌建设,从天津“富硒小镇”到广西特色产业集群……
各地如何以“硒”为媒,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?这份“硒”望满满的产业蓝图,正在两会代表的声音中徐徐展开。
一粒“硒”种子,撬动大产业
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北恩施农科院院长沈艳芬在两会现场展示了当地“硒名片”——堇叶碎米荠种子。这种世界公认的超聚硒植物,每公斤干重含硒量高达4000毫克,是普通植物的数千倍,堪称“植物硒库”。


这不仅是恩施的“硒”望,更是全国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密码。
政策赋能,富硒产业“升级”
政府工作报告中的“硒”亮点频现:
陕西:省长赵刚提出提升“富硒食品”等品牌知名度,推动特色农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;

湖北利川:聚焦硒茶产业升级,强化品牌培育,打造富硒生态产业高地;

广西桂林:政协委员谢振奖建言壮大富硒农业,以“硒+X”模式延伸产业链,赋能乡村振兴。

富硒产业已从单一的农产品开发,迈向三产融合的“功能农业新生态”。天津市人大代表尤雪杉提出打造“富硒小镇”,通过农旅融合、康养结合,让硒资源转化为富民强村的“金色引擎”。

科技加持,“新质生产力”驱动硒业未来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富硒产业的创新实践正与此高度契合:
依托特异种质资源研发高附加值硒产品,如富硒保健品、生物硒肥等;
江西吉安推动富硒产业与生态鱼、小龙虾等特色集群协同发展,构建绿色产业链;
运用大数据、物联网技术实现硒资源精准管理,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。
而中国72%土地缺硒问题,也正在因为“富硒”土壤改良化而慢慢得到缓解。
“硒”望田野上,一场以科技为支点的农业革命正在发生。从“卖原料”到“卖技术”“卖品牌”,富硒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新质生产力”标杆。
富硒功能农业的崛起,不仅是农业提质增效的“加速器”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金钥匙”。它让偏远山区的“土资源”变身“金产业”,让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。
两会“硒”声,传递着清晰的信号:以创新为魂,以富民为本,富硒产业必将书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