钦南区那彭镇彭新村从2015年开始种植的能产出红、黑米的水稻品种田间交易价就达每公斤4.8元至5元,高于普通稻谷2元。加工后的红米、黑米则因拥有养生的“健康肤色”上扬至每公斤10元到12元。
拥有这番向好的光景,全因该村选对了人、找准了路。
2014年,彭新村党支部进行换届,陈熙成从副支书位置转任支书。但面临“一方土地无法养活一方人”的窘境,全村的贫困户如何走上致富路子,成了摆在他面前一大难题。“我们农村人最擅长的就是种田种地,但苦于种不出卖价高的庄稼。”乡亲们的难处陈熙成时刻系在心里。几经摸索,他最终找到了种植市场畅销的“有色米”特色水稻种植项目。
但面对市场这片“大海”,单个群众要想成功“泅渡”,不是易事。于是,陈熙成和村中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了“成业种养专业合作社”,免费发放红黑米稻种给社员和贫困户并签订回收协议。很快到2016年时,种植面积就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150亩,加入合作社的75户农户中贫困户就占了35户。
“经营期间,得益于电商和直销等多渠道宣传销售,效益显著,社员农户每亩增收300元至500元,2016年彭新村实现整村脱贫。”那彭镇党委书记符艳光说,要想如期实现一个贫困村的脱贫任务,找准扶贫产业、找准带头人,实在是太重要了。
“100亩的红米稻选择的是‘红稻2号’和‘天道红稻2号’,而黑米稻则以‘天目21’和‘坤两优1号’为主。”陈熙成说,农业部门对产自该村的红黑稻米进行检测,发现硒含量每千克达0.484毫克,属于“富硒”食品等级。
还是那片希望的田野,全因选对了带头人,正确对接了市场,好事连连:今年1月,钦州一公司与合作社签订5万公斤红黑米稻谷收购协议;同月,中国邮政钦州分公司向合作社赊200亩稻田所需肥料和农药,并免费帮助购买今年600亩水稻的农业灾害保险;3月份,彭新村成为全市红黑米第一家生态示范基地。同时,水利部门也计划把600亩红黑米水稻基地的灌溉水渠改造成“三面光”,提高给、排水的能力。“目前,我们村虽然种田主力都是40岁至50岁的村民,但却带动附近的白沙村委也种下300亩黑米稻。”陈熙成说,今年该村的红黑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00亩,社员增到210户,扩大到其他村委的社员共计38户。他表示,下一步继续申请商标,进行富硒红、黑米品牌申报,让乡亲们种田回报值更高。